2016年9月2日,新中国妇产科学的重要开拓者和现代生殖医学的先驱和主要奠基人之一、******试管婴儿培育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创始人和生殖医学中心名誉主任张丽珠教授因病去世,令我国妇产科界同仁深感痛心。

说起张丽珠教授和医疗集团的渊源,要追溯到2001年。那一年,在张丽珠教授的指导和关怀下,医疗集团建立。张丽珠教授可以说是医疗集团事业的领路人与坚定的支持者。作为集团**名誉顾问,她曾多次到集团下属生殖中心坐诊,为各生殖中心培养了多名临床与学术上的带头人。

如今,距离张教授逝世已经四年了,试管婴儿技术造福了千千万万个不孕不育家庭,我们在这个日子里缅怀这位“创造生命”的大医,翻阅张教授晚年撰写的《我的医教人生》,其中一篇“寄语新一代妇产科医师”让我们感慨良多,现在摘录给大家,一起听听这位前辈对后辈的敦敦教诲。

作为一名老同志,想借此机会和年轻的同行们谈谈心。

你们生在一个令人羡慕的时代,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时代。科技的创新,依靠人才,现在正是培养人才,启用人才的时代。你们将成为妇产科领域中的骨干力量。重任在身,妇产科的未来要靠你们。我和你们处在一个不同的时代,对妇产科的认识、工作的体会和人生道路的感受确会有所不同。我们之间需要沟通。

我是1944年从医学院毕业的,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现在是2005年。算算已足有60年。这60多年来,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从无一日脱离过妇产科。回国工作也有50多年了。我曾在不同的条件下做过很多大手术,搞教学,作研究。多少年来并不是舒舒服服,而是历经坎坷。这风风雨雨的50年,也值得回忆;我对妇产科很有感情,为祖国人民服务,无怨无悔。但是今昔对比,更能体会今日的幸福。有了今日的条件,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应当对自己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对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要在医学科学技术上有所创新,必须具有扎实的功底和一定的经验积累。攀登医学的高峰,不是一跃而上的,而是一步一步地攀登,一步一个脚印。每一层楼都要建筑地牢靠,也就说必须要有踏踏实实的基本功。

定期查房对医师培养,大家了解病情,讨论诊治方法,复**结经验是不可缺少的制度。主管医师须对病人完全了解,记忆在心。但让我不耐烦的是:他手拿病历,照本宣读,而回答问题,必须翻阅病历查找。一位已不在位的妇产科医师对我们的妇产科恋恋不舍,重要的一项就是查房。她说我对他们的要求真严格,有时甚至让他们受不了,但正是通过查房,“严为爱,宽为害”,她的收获**。我曾两次长期去过农村医疗队,做过多个大手术,当时那里并无合格的手术条件,且身受沉重的政治压力。这种逆境和困境对个人来说,是最能考验一个人救死扶伤的过硬思想和本领。现在我国仍然重视农村的医疗保健工作。有一天我们会去大西北的农村或参加地震洪水救灾。

我们的专业也还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最初我想专攻妇科肿瘤,但是1958年北医三院创建,试管新闻在一个刚开发的八大学院区,我被调来主持妇产科。那里的居民都是一些年轻的教师和学生。特殊时期,大批女学生闭经,我们的研究工作即时转移到女性内分泌方面。这样,就建立了女性内分泌实验室,逐步将放射免疫检查和雌、孕激素受体测定方法引进临床。

1984年我们开始进行试管婴儿研究工作,也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社会舆论压力下,经过坎坷的道路得到成功,并在三院建立了生殖医学中心。现在,辅助生殖医学中心在我国各地林立。生殖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未来发展广阔。的确,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物质报酬较差,但是病人的满意,给我们带来了安慰,治疗成功是我们**的快乐。

我既是一名医师,又是教师,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还要以身作则。新的一代要继承发扬妇产科的优良传统,重视经验的积累。理论结合实际,多读文献,培养独立思考分析病情的能力。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表现并不一致。有了坚强的功底,才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处理过去未见过的难题。

技术过硬的后面必有正确思想在引导。医乃仁术。须勇于克服困难。记得那时产科大出血的场面,我总是冲在前面。在挫折面前,不能退缩。我们的岗位工作就是治病救人。当一个医师面对一个病人时,他已面对整个社会。我们日夜不分,风雪无阻,这是为了什么?

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并创新。我的信念:有机遇,就有挑战。做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技术和经验应为大家所共享。鼓励自己的学生向其他专家学习;广开思路,多长见识,以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学问要从宽而深入手,从宽而深的基础发展到既博又精。论文不应只求数量,要重质量。

年轻一代的医师们,你们精力充沛,风华正茂,条件又好,应当加倍努力,奋发图强,将你们的才华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要做好你们的后盾,为你们而骄傲。

——节选自《我的医教人生》

缅怀一代大医张丽珠教授——一起聆听前辈教诲!

聆听张教授的寄语,感悟大医风范。“事业已为前辈录,典型留与后人模”,从张丽珠教授身上我们学习到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者。作为一名医生,提高技术,并精益求精,尤其是对病人充满感情,这值得我们今天所有的年轻大夫学习,张教授无愧于新一代妇产人的榜样。

踏着张教授的足迹,医院将继承张教授的“大医精神”,努力提高医院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造福更多不孕不育家庭。

缅怀一代大医张丽珠教授——一起聆听前辈教诲!

缅怀一代大医张丽珠教授——一起聆听前辈教诲!